日产gtr介绍_日产gtr介绍300字
谢谢大家对日产gtr介绍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日产gtr排量日产的gtr是什么车
2.gtr是东风日产吗
日产gtr排量日产的gtr是什么车
日产gtr排量日产的gtr是什么车
日产gtr的发动机的型号是VR38DETT,日产gtr是一款2门4座硬顶跑车,其车身尺寸是:长4715mm、宽1895mm、高1371mm,轴距为2780mm、油箱容积为74l。日产gtr的最大功率是408千瓦,最大功率转速是每分钟6800转,最大扭矩是632牛米,最大扭矩转速是每分钟3300到5800转,与之匹配的是6挡双离合变速箱,其驱动方式是前置四驱,前悬架使用了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后悬架使用了多连杆式独立悬架。
百万购车补贴
gtr是东风日产吗
日产GTR如何“封神”GTR在各大国际赛车比赛中征战3年连胜50场,由于战绩惊人(连常胜将军宝马 M3都对GTR束手无策),赛委会在当时还给GTR强行增重。虽说增重减速,但即使如此,最后GTR还是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也正因如此,GTR才有了战神称号。
第一辆GTR
“战神”GTR诞生时不姓“日产”而是属于日本王子汽车公司旗下skyline车系(是主打运动化的车型,而且早期的GTR车头都会有skyline标识)。后来王子汽车公司在日本政府的“相亲活动”中,认识了“日产”,并撮合了两家。
最后王子汽车才并入日产旗下,并保留了skylline,继续生产运动车型。1969年,日产就推出代号为PGC10的skyline 2000 GT-R车型(也就是最初的GT-R版本)。不过后来,不凑巧地碰上了石油危机影响全球,开车都变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谁还会买GTR这种跑车来玩?所以GTR在那段时间停产了。
GTR复活
到了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到达巅峰状态,但日产却认为把民众呼声高而且停产已久的GTR复活会是一次商机,于是日产液毅然现在GTR把“复活”了。(顺带一提,日产在当时也是巅峰状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是没有一家车企能研发出V6发动机。
直到日产推出VG系列发动机才成功打破“日本不能研发V6的封锁”)1989年,R32正式亮相(也就是头文字D里中里毅的座驾)。对标当时保时捷959的,搭载RB26的直列6缸发动机,能爆发280匹马力(对于现在的汽车工业而言虽然不高,但改装潜力非常大经过专业调校轻松上千匹)
R32表现惊人
作为赛车,下赛道是必然的。89年,R32被运往德国的纽博格林刷圈数(纽博格林赛道包含了全长20.8公里的北赛道{Nordschleife}和全长5.148公里的南赛道{Sudschleife},人们常说的纽北正是北赛道。)。圈数成绩超过当时宝马M3和保时捷911。
GTR甚至是英菲尼迪的“祖先”
在刷圈速后不久的日子,日产就开始密谋一件大事。日产先是把skyline车系独立出来,再给GTR进行改装,用上了日产豪华车型的同款底盘,而且在改造时用了很多日产的零部件。后来也就变成我们口中的“奇瑞王”,英菲尼迪了。
最后说一句
GTR这车不仅是战绩“封神”,它的保值率也能“封神”!都说霸道、雷克萨斯的保值率高,开个十几二十年肯定是要掉价的,不可能原价卖出,但GTR可以。96年的GTR R32车主开口就报价168万!当然,这台车全国只有一辆,车主爱叫啥价就啥价。
Gtr是东风日产。日产GT-R是指日产生产的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大马力跑车。经过多年的进化和改进,日产的SkylineRV系统作为GT-R车型脱颖而出,也成为该系列的最高版本,受到无数车迷的追捧。
以2022新款日产GT-R为例。是由于日产汽车与意大利车身制造商Italdesign联合开发的新款GT-R50。新车基于日产GT-RR35Nismo进行重新设计,全球限量50辆。近日,这款车正式上架日本二手车网站,吸引了无数JDM车迷观看。
从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相比普通版GT-R,GT-R50的整体造型更加扁平修长,前脸采用双色设计,视觉冲击力相对更强,轮廓也更高。新车的大灯设计更像意大利超跑,很像法拉利的设计。
侧面GT-R50继承了R35的肌肉风格。该平台虽然与现款车型属于同一平台,但在外观上进行了重新设计,视觉上更加扁平修长。
相比现在的R35车型,GT-R50的设计要科幻很多。尾灯的一部分非常立体,像一个凸出的火箭喷射器。值得一提的是,整车外观造型在意大利皮埃蒙特的都灵手工完成,工艺复杂。难怪它的价格高。
动力方面,GT-R50搭载3.8T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输出720马力,最大扭矩输出780牛米。在性能上,GT-R50不输于法拉利488Pista、迈凯轮720S等超级跑车。
百万购车补贴
好了,关于“日产gtr介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日产gtr介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