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_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与瓶颈
2.「观察」2023新能源汽车市场重新洗牌?应该是优胜劣汰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与瓶颈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与瓶颈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和节能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市场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根据Facts and Factors 研究,2021 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价值约为1850 亿美元,预计到 2028 年将达到9800 亿美元,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然而,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新能源汽车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瓶颈。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情况
自2014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截至2022年末,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31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比超过4.10%。
在销售数量方面,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占到全球销量的61.2%。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36.5万辆,同比增长了81.6%。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瓶颈
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迅猛,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瓶颈。
1、补贴退坡
自2019年起,国家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2022年,纯电动乘用车补贴完全退出,这也导致了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一些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无法应对市场变化,最终被迫退出市场。
2、充电设施不足
目前,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0万台,同比增长近100%。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65万台,累计数量达到180万台;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190万台,累计数量超过340万台。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需求。据统计,全国70%以上的城市的充电桩数量都无法满足日常使用需求。这也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关键因素。
3、品质问题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一些品牌的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部分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质量不过关,或者是在充电时存在安全隐患等。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瓶颈和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1、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企业应该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特别是核心零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和可靠性的需求。
2、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力度
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鼓励相关企业进入该领域。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民间投资,以便快速地满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
3、推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
未来,企业应该继续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性能、安全性、驾驶辅助功能等方面实现更大的提升。
4、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走到了全球前列,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将有助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体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市场存在诸多挑战和瓶颈,但是只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充电设施建设,采取更多的创新措施,就可以让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观察」2023新能源汽车市场重新洗牌?应该是优胜劣汰
来源:任泽平公众平台发言截图2025年,于汽车产业而言是个特殊的节点。
从乘用车排放法规到新能源汽车20%渗透目标,抑或部分自动驾驶及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过半等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目标均需在这一年实现。
而若将时间拉回2020年,在经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车市下行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一系列磨难之后,所有观点都已宣告“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且紧随其后是长达三年的抗疫期,或许谁也不会预想到,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20%渗透率”中期目标会提前实现,宣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性胜利。
转眼间,2023年行将过半,恰处“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中间节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但是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都将同步下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长明先生于日前开幕的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抛出如是观点。
那么,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变迁,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
新能源车市告别野蛮式增长
有别于过去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增速,尽管终于迈过三年大疫,迎来全面解禁,2023年的车市并未迎来开门红。
或因整体经济仍在缓慢复苏,抑或去年促销政策、补贴政策退坡提前透支消费需求,以及终端市场飞速发展背后基础设施、产业链跟不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售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7%,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8.58%攀升至29.87%。
要知道的是,去年自一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暴发,个别地区的生产静止,消费暂停,导致各厂家的销量明显大面积回落。基于此,哪怕是4月新能源乘用车增幅扩至86.74%,仍并未摆脱增幅放缓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卷”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上下主旋律。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卷快充速度,再到近期,由特斯拉开启的新能源降价狂潮,比亚迪以冠军版杀入10万元紧凑级车市,油电同价时代正在加快到来,给无数同级别燃油车敲响警钟。
得益于此,“据相关数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意愿已经连续六年上升,今年达到了33%,与去年相比提升了6%。”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如是说。
由此,在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或呈低开高走态势,全年渗透率仍有望逼近40%,但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放缓不可避免,至2025年,或实现“新能源汽车5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下个五年,冲击70%新能源渗透率目标
回望2020年,仍记得彼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大呼:“(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却不承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用2年实现了从5%到20%的跃升,此前设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提前。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先生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组织相关行业机构,围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路线图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并明确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汽车电动化发展进程究竟应以怎样的节奏,技术路线如何替代、转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产品与技术战略部乘用车研究室主任 陈川透露道。
在他的分析中,基于我国3060双碳目标,“想要实现在2060年道路保有车辆的净零排放,就必须在2045年实现全面新车销售的100%新能源化,倒推到2035年便需要达到70%左右,那么2030年至少实现50%的新能源新车渗透率。”
但要知道的是,近年来,伴随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愈发重视,各国相继给出了“禁燃”时间表,《欧盟轻型车CO2排放法规》提出2035年轻型车100%碳减排目标;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规》(ZEV法规),提出到2035年轻型车领域实现100%新能源。全球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均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先发优势势必将形成一定冲击。
基于此,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认为,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65%。而陈川则更为乐观,“到2030年,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达到70%左右。”
接下来,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
2019年5月,一份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赞同、质疑、反驳声不绝于耳。
尽管这一“禁燃”时间表从未被官方认领,但若与欧美同步,就要求我国汽车至少需要在2035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甚至在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看来,这一时间表还需进一步缩短至五年内。
不过,网友们并不买账,关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再次登上头条。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以纯电动汽车(以下简称为BEV)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仍有诸多不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续航、补能、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
一边是不断逼近的“禁燃”时间,一边却又是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诸多瓶颈,究竟以何种技术路线应对未来,并在日渐放缓的车市增速中挖掘新的增长机会是接下来每个车企需解答的课题。
陈川分析认为,相较于日渐饱和的A00级以及25万至35万元BEV市场,8万至15万元的A0级BEV或在未来3—4年冲击100万辆市场规模,而占据我国主流市场的A级车恐在2025年实现有效突破,并在2035年之后加速打开。
“我们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PHEV)在10万到30万左右的市场是极具有竞争力空间。”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仿真技术科科长 陆国祥先生如是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基于现有客户调研来看,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七成为纯电、三成混动工况。放眼全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一书指出,现阶段我国超81%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里程小于60公里,96%用户日均里程小于100公里。
换言之,超100km纯电续航的PHEV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REEV),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多样性用车需求。
从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数据中亦能窥见一二。今年1-4月,我国BEV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8.08%,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0.96%微缩至20.67%;PHEV渗透率却由去年12月6.09%扩至7.52%,REEV销量更较去年同期暴增142.13%,渗透率首次突破2%。
面向未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先生直言,“我们认为2045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BEV与PHEV将各占一半。”
从眼下来看,迎合我国3060双碳目标以及越发严苛的“双积分”等政策,传统燃油车亦加速向混动转型。近年来,比亚迪DM-i/DM-p、吉利雷神动力、长城柠檬混动DHT、长安iDD混动系统、东风马赫动力、广汽钜浪混动等各大本土车企相继发布其混动品牌/平台,并自去年开始快速铺量。
短期内,油电混合动力亦被视为汽车节能减排下车市发展的又一增量空间。只不过,其终点究竟会是2030年还是2040年,“最终取决于成本。”李金成如是认为。
而无论何种路线,都在昭示一个信息,全面新能源汽车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文/土木在过去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风起云涌。比亚迪傲视群雄,一览众山小;传统国内外大厂也是毫不犹豫,向新能源市场积极靠拢;新能源车型也是基本做到了全覆盖,SUV、轿跑、MPV等等,应有尽有。
虽然市场已经在走向成熟,但新能源车企还在一个一个往外冒、新车还在一款一款的推,那么2023年还会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重新洗牌的一年吗?可能不会,因为市场格局基本已定,剩下的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
国补取消,马太效应明显
自2010年起,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单车48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国家新能源车购置补贴。但这一政策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汽车行业讲究规模效益 ,在一定范围内,产量越大,成本降低越多。国补的取消将加速已经具有规模化效益的车企获得更加明显的价格优势。
在这种大环境下,已经落后的车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市场真正进入到了优胜劣汰的环节。
没有形成规模前,车企的亏损是惊人的。已经上市的“蔚小理”去年仍是动辄几十上百亿的亏损;还没有上市的其他新势力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而还在跑步进场的小米、百度等将直接面对红海市场。
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前景诱人,但是马太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动辄几百亿的投入往往只能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国内蛋糕就这么大,如日中天的比亚迪就已经占据了国内三分之一的新能源市场,以此态势发展,众多合资品牌将率先出局。而伴随着强势品牌的强势之举,销量不好的车企将不得不断臂求生,因为销量和利润挂钩,而利润和人员挂钩,裁员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条路上,注定很多中小企业将被淘汰。
自疫情以来,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上涨,已经让车企很受伤,而能解决如此庞大的供应链的企业少之又少,这就决定了能不能占据市场先机。没有市场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面临停产,注定会被淘汰。
控制成本还得会迎合消费者
前文提到,随着国补取消,叠加经济预期让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车企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动力电池成本依然占到一辆车40%左右,2023年动力电池的成本依然很难降下来。
涨价,消费者不买账;不涨价,单车利率将进一步下降,盈利之路越来越漫长,卖一辆亏一辆,越卖越亏,投资人不乐意。一部分实力不够的车企自然苦不堪言。
以前都说说造电动车的门槛低,是因为电动车结构简单,造出来容易。但是把车卖出去,而且能保证长久不衰的卖车,很难。
特斯拉2003年成立,2020年,特斯拉实现营收315.36亿美元,下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7.21亿美元,由2019年亏损8.62亿美元转向盈利,这也是特斯拉成立17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强如特斯拉花了17年,在2020年才盈利,这还要包括卖积分和政府补贴收入,这一年特斯拉卖了50万辆电动车。
那些还没有把车造出来的,或者还没有卖几辆的,2023年都会很难,会面临退出的境地。这个市场玩家已经够多了,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也低了。
随着消费主力变更,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崛起,新能源汽车的外观和内饰等要与年轻消费人群的主流价值观匹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客户的喜欢,才能更大程度促进车辆的销售;
除此之外,实用也是最基本的需求,高性价比的汽车也会得到更多的用户,华而不实将很难走远。国产新能源汽车在这些方面确实是走在前列,所以对传统合资、高端品牌有较大的冲击。
但自主品牌仍需注意,消费者今天能接受一个从没听说过的新势力品牌,意味着明天也能接受另一个没听说过的牌子,只要价格合适。所以车企一方面需要把产品造好、控制成本、打响品牌,还需要学会迎合消费者才行。
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引发新一轮技术竞赛
随着产业发展一步步推进,以自动驾驶为中心的整车智能化重要性越发凸显。虽然很多人都对整车智能化和高阶辅助驾驶的未来怀有疑虑。但必须承认,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整车智能化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成为必需品。
目前,智能电动车产业革命正处在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过渡期,进入下半程后未能成功转型的车企将加速淘汰。进一步说,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必将甚至已经成为智能化赛道拼杀的重点。
之前,小鹏和华为都推送了城区高阶辅助驾驶,两家的效果都相当惊艳。而能够正式上路,说明技术和政策上都没有硬性障碍了。量产车在城区日常驾驶场景下不断积累数据,长期价值巨大。
所以下一步就很明确:让城区辅助驾驶支持更多城市。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绝大多数里程都是日常城区驾驶,只要尽早完成主要城市覆盖,消费者感知和体验就会有极大提升。
必须承认,目前所有高阶辅助驾驶都只是辅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但较高完成度的城区高阶辅助驾驶,是能够有效改善消费者的日常驾驶体验,同时带动更多消费者转变观念。
所以继高速辅助驾驶之后,城区辅助驾驶又将是各家拼杀的重点。率先行动的企业能收集更多数据训练算法,逐步加强既有高阶辅助驾驶的泛化能力。而落后的车企想要追赶,则有可能陷入“一步慢步步慢”的恶性循环。没有自身的优势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脚步的车企自然将是淘汰的结局。
市场终是分久必合
前面分析了2023年的格局,那么再之后呢,必然是出现大规模的整合,仅留下几个世界级品牌。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不仅是重资产行业,更是规模效应极其显著的行业。随着时间流逝,各个工业国的汽车产业不可避免的走向兼并整合,这是无法逆转的经济规律。
传统汽车强国日、德、美等国在长期发展与互相兼并之中,最终各自形成了极少数(三四个)汽车巨头。相比之下,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时日尚短,严重缺乏整合。
虽然近些年新车销售低速增长甚至下降,汽车行业大盘增长的红利也随之结束。但自主品牌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成功抓住了SUV崛起的风口,再次分到一大块蛋糕。后来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浪潮,同样让自主品牌获利良多。一次又一次蓝海期红利,客观上使得国内汽车产业兼并整合的过程被不断推迟。
但再庞大的市场红利,也总有吃完的一天。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肯定会继续增长,但不太可能维持过去两年的超高增速。
现存的造车新势力,固然已经是几十上百家新造车公司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但数量仍然不少。再加上,各大传统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也都有不错表现,市场上现存的汽车品牌还是太多。
所以哪怕从最简单的规模效应出发,注定会有一大批企业仍面临淘汰危机。也许就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就能明显看出这样的趋势。
写在最后:
新能源汽车尽管发展较晚,但发展势头和趋势不止,2023年将会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能不能在今年做出成绩或许就决定了两三年后自身品牌还能不能存在于这个汽车市场。
对于消费者来说,市面上新能源汽车的选择虽然多,好产品也不少,但也架不住买到一辆三五年后就绝迹的“新车”。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加速洗牌、优胜劣汰,对消费者来自然是好事,留下来的,只会更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智电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今天关于“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相关文章
- 陆地巡洋舰报价2018款_陆地巡洋舰报价2018款图片
- 五菱汽车s3质量怎么样好不好开_五菱汽车s3质量怎么样好不好开呢
- 吉利全球鹰gx215自动挡怎么样啊值得买吗_吉利全球鹰gx215自动挡怎么样啊值得买吗
- 北京现代索纳塔八怎么样值得买吗_北京现代索纳塔8新车多少钱
- 奔驰glc300的配置参数_奔驰glc300配置参数配置表
- 理想新能源汽车2022款最新款价格_理想新能源汽车2022款最新款价格图片
- 瑞虎概念轿跑SUV_瑞虎轿跑suv概念车
- 北汽幻速s2二手车为啥便宜_北汽幻速s2二手车能买吗
- 奔驰e级驾驶模式介绍_奔驰e级驾驶模式介绍视频
- 雷克萨斯商务车报价lm300h_雷克萨斯商务车报价2021款图片